凱琪的包裹

符合指標: SDG 17 

《凱琪的包裹》取自作者母親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真實事件,巧妙轉化兩個小女孩在魚雁往返間建立友誼、分享和幫助的故事。這樣的安排使身處不同時空和文化背景的小孩,都能夠輕易跨越藩籬,走進她們的生活。


住在荷蘭的凱琪因為不斷收到從美國寄來的包裹,使原本貧困的生活獲得改善;住在美國的蘿西也因為郵寄包裹,得知凱琪和鄰居們的迫切需求,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意外引發一場溫馨的傳愛活動。


這兩個小女孩同時經歷「施」與「受」的喜悅和滿足。凱琪將包裹裡面的東西慷慨的和別人分享,蘿西也在後來獲得凱琪意外回贈的驚喜。她們在過程中不僅得到由分享而來的加倍快樂,更因此搭起生命交流的橋樑,為彼此的生活增添生氣和光彩,也豐富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經驗。

推薦緣由

王文華

永續發展與實踐,需要聚集全人類的力量,讓我們的星球,變得更好。

這本書,講二戰後的荷蘭百廢待舉,凱琪收到來自美國的一個包裹,原來美國發起一場活動,鼓勵孩子寄包裹給歐洲的人們。這樣一個看似隨機的包裹,卻因為凱琪無私的分享,與美國的蘿西持續的推動,兩個孩子,竟然幫助許多荷蘭人渡過那個特別嚴寒的冬天。

來自異鄉的包裹,由小變大,由少變多,象徵人們協力,即使我不認識你,我依然願意幫助你,這樣的覺醒若能深入學童心裡,他們將相信,自己是有能力,推動世界往更好的方向前進。

延伸思考

Q:戰後的荷蘭,家家戶戶都很缺乏物資,凱琪收到包裹後,為什麼要與大家分享?

Q:說說這本書裡,你最喜歡的一個笑容,他們為什麼會笑得那麼開心?

Q:你曾幫助別人嗎?與大家說說那次的經驗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