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瑪・媽媽

符合指標: SDG 8 

一個純樸的臺灣眷村,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,越南移工艾瑪連結著這個家的生活點滴。透過艾瑪的故事,讓我們學會尊重、同理,並自我成長!


地球上相距遙遠的兩端,語言、文化迥異,卻因為一個共同的端午節,連結起兩個國度的溫馨;就好像書中的艾瑪,她的身分簡單來說,是一位跨海來臺的家庭幫傭,但實際上她在這個家的角色很多元,是保姆、是媽媽、是女兒、是管家,但不論扮演著哪一種,因為她的用心緊緊聯繫著這個家,讓愛的能量活動,最終這股愛也傳回到自己的身上,甚至讓她帶回故鄉。


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,臺灣的移工需求越見普遍,越來越多的艾瑪們協助著你我的生活,在這樣的多元衝突下,我們更需要學會尊重、學會同理,並學會自我成長,透過艾瑪的故事讓我們學習愛護協助我們的移工,也從移工身上學習成長。 

推薦緣由

曾品方

本書從一個稚子和媽媽的對話,拉開了序幕,孩子在日常生活裡的基本需求,例如:肚子餓了、找不到玩具、畫畫圖、玩遊戲等,媽媽都因為沒有時間,所以由艾瑪來代勞,處理家務、照顧長者、陪伴小孩,這些都是艾瑪的工作,同時是否也取代了媽媽的角色呢?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善用簡單的對話,細節豐富的圖像,營造出前後呼應的情節起伏,引導讀者進入了故事情境,不知不覺關心角色的處境。故事的最後是全家人和艾瑪圍在同一張圓桌,感謝艾瑪多年來的付出,展現出溫馨的雇傭關係,以及文化融合的良善結局。《艾瑪・媽媽》看似簡單的繪本,卻是臺灣社會的縮影,數以萬計的家事工、移工為臺灣社會注入活力,維繫家庭功能,而攸關他們的基本權益、工作環境安全、勞動條件、薪資分配等議題,是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之時,不可忽視的一環。

延伸思考

Q:請閱讀《艾瑪・媽媽》的文字,以及觀察插圖的細節,說一說艾瑪的工作內容有哪些?

Q:故事一開始,媽媽雖然人在家裡,但都在門外講電話,對於孩子的呼喚,只有說「去找艾瑪」;故事中段,媽媽從外面回家,質疑「你們在做什麼?」;故事最後,媽媽抱著小嬰兒說道「艾瑪,這些年辛苦了。你回去看看家人吧!」。根據這些線索,你認為媽媽有什麼轉變?你認為雇傭關係是什麼?

Q:說一說,你觀察到臺灣的移工,他們的文化習俗有什麼特別的地方?